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衛武營-藝術與光的盛宴 ,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雙主場呈現,分別在「愛河」與「衛武營」二個地區。「衛武營」融合了傳統與現代藝術,歷史文化與科技展現,呈現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光之盛宴,成就現代藝術燈會的新里程埤,這次活動紀錄了「衛武營燈會」參與過程中,所拍攝的影像與心情。

衛武營四周都有影像投射在原本的白色建築上,現場看起來動態十足、增添魅力。

今年是虎年,所以一進燈會會場就會看到這個六層樓高的巨型愛虎,中央燈區以傳統花燈藝術結合跨界藝術,燈會展區有:鳳彩飛舞主燈、 藝湛人燈區、 自由風燈區、 生態圈燈區、 同樂匯燈區、 未來遊燈區, 體驗獨有的文化與感受,在燈光的襯托下,愈夜愈美麗。
燈會作品介紹
以下除了攝影作品為筆者親自拍攝
作品的說明內文皆來自於官網的介紹,想了解更多,請點此前往官網。

祈禱小米豐收歌 Pasibutbut
長期埋首於那瑪夏「那窯瑪夏陶」前創作的李文廣(海舒兒),一直在不斷創作嘴型與神情互異、肢體消失但卻更多擁抱想像的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演唱群。本次音場來自1993年錄自南投明德部落的絕版音源,搭配全天然草、葉柴燒而成、色澤層次豐富的陶偶,讓聲音、燈光與作品形成一座迷人的光之音場。
創作設計/台灣布農族 Bunun, Taiwan/李文廣(海舒兒)/Hai-Shu-Er/
作品企劃/林育世/音源採集、剪輯/明立國/展台設計/嘛吒工作室/燈光設計/穩立國際整合有限公司


族光再現 Reemergence of the Tribal Light
長期埋首於那瑪夏「那窯瑪夏陶」前創作的藝術家以蒐集故事,文獻,影片來創作,找出各族文化核心價值。畫中表現出文化特色及家族榮耀,從印象深刻的族群色彩中來構圖,透過圖騰燈飾與編織來呈現16族群精神所在;觀眾可從圖案中細細感受每個族群不同的特色。
創作設計/台灣卑南族 The Puyuma, Taiwan/米類.瑪法琉 Milay Mavaliw/
燈光設計/葉宗哲工作室


女人的田 The Field of Women
遵循卡那卡那富族文化傳承的編織技法,靈感來自部落相當具代表性的「’umpuruku -分享包」,誽鄔試圖在文化、生活與創作中找到自己的女性定位。來自「分享包」小米粽分解而成的燈群,自族群傳承的竹簍中延伸至樹梢中,將自己的呼吸、女性身體、族群聲語與裝置藝術聯繫成一個奇異的燈彩世界。
創作設計/台灣卡那卡那富族The Cau Kanakanavu, Taiwan/誽鄔.昂艿.卡阿妃雅誽sua..nganai maku,’.ia,Nau.Angai.Kaaviana/
燈光音場設計/穩立國際整合有限公司/製作協力/原感物件創意文化有限公司/錄音、後製/玩美點子影視廣告製作

共生 The Symbiosis
竹片編織的船型象徵善於海洋資源利用族群,圖像物件各自獨立但又彼此相繫,均有其隱藏的文化意象。族群聲語(歌謠或問候)均蘊含著相當有趣的音韻,聽似不同的南腔北調,其實也都有著「南島語族」人們熟悉、親切的莫名共通感。透過作品,藝術家想呈現雖因歷史機運而遷徙各地,造成族群間的文化疆界,但大家仍能因在〈共生〉中透過聲語、歌謠,在心靈上緊密相繫的生活意象。
創作設計/台灣阿美族 The Amis, Taiwan/陳勇昌Kaling Diway/
作品企劃/林育世/
音源採集、剪輯/明立國/
燈光音場設計/穩立國際整合有限公司




南島之眼 Mata of Austronesia
「Mata」為魯凱語眼睛之意,不僅是南太平洋島嶼族群之間的共通語詞,也是從遠古時代存在至今,如臍帶般堅韌地連結世界各地的南島語族族人;眼睛造型的編織鐵圈圍繞著溫暖的明火,有如人們目中燃起的火炬,也同步演繹了百合花的「花瓣」,映照出魯凱族在現代社會中逐漸消逝的珍貴傳統時代的變化。面對傳統必然的消失,是身處現代的南島語族族人的課題;然而,火,帶來生命延續的可能,是與祖先的連結,也是人與人之間凝聚的媒介,希望透過火的儀式,牽起島嶼的連結,凝聚彼此,克服阻礙,延續傳統的精神。
創作設計/台灣魯凱族 The Rukai, Taiwan/ 安聖惠(峨冷.魯魯安)Eleng Luluan/
燈光設計:葉宗哲工作室

共生花 Symbiosis Garden
作品位於乾淨草丘,象徵遠古時期沒有人居住的台灣島嶼, 歷經不同時問軸,陸續有了史前時代長濱文化、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金屬器時代蔦松文化、原民、漢人等,直到近代各個國家的新住民,紛紛移居到台灣這座島嶼落地生根,逐漸發展。
〈共生花〉是由幾百朵造形不同的手捏日本瓷土製作而成。 每一件陶瓷都是獨立塑造,象徵著每個人的獨特性, 在這座島嶼上交織與蔓生出多樣性且豐富的文化,彼此間共生共榮。
台灣/葉海地Heidi Yip(加拿大籍新住民)


乘風光 Come and see
這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建物,屋頂由飛帆構成,趁風,嬉水,玩光景。廳門大敞,餐宴已經準備,等待即將來到的人。
期待是夜,四面八方的火光,一點一點,相約前來,互相照亮,呼應迴響。
柯青每


植光・花 Lighting Flowers
一支支有光點心跳的花草,以植物體的方式衍生遍佈,或聚或散,隨風搖曳。閃耀虹彩光澤又發散著呼吸般的韻律微光,呈現一片如浪潮般的晶瑩光海。 曾在衛武營發起的「綠色革命」,希望保有讓孩子們和草花樹木一起成長,讓都會居民有個溫暖的綠色夢境,這正是現在的我們共同感受到的美好,延續美好意象以動態進行式的「植光」為作品命名,築微光中的綠色之夢。 將象徵希望微光的仿生花植入大地,種下關於未來「微光中的綠色之夢」、「植光的寓意」、「人造植物未來式」的思考,在環境保育、農業生技、生態與人文共融的美好未來。
創作設計/臺灣/蔡宜婷/沃手工作




FUTURE VISION LAB
2022臺灣燈會把直徑12公尺、高6公尺的球形構築「DOME」,搬到衛武營的草地了。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的實驗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打造的超高解析度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DOME」,運用校正、融接、對位、播放控制與影像前置等多項複雜技術,才能投映出無接縫的球形曲面影像,內部輔以鏡面地板的反射成像,呈現一體化的球體空間,觀看時有「裸眼VR」的意味,貼合「未來視覺」的前衛設定。
「FUTURE VISION LAB@2022台灣燈會」,跳脫農林畜牧水土等對農業的刻板印象,呼應當代科技互動趨勢,透過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作品內容包含自然、地景、植物等相關元素的多元面向呈現,反映順天應時、自然節氣的廣義農業精神與內涵;以科技與當代藝術創作,詮釋最具土地感的農業主題,翻轉大眾對傳統燈會作品形式的想像。
@ 2022台灣燈會
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策畫





奇蘑.幻境 Weird mushroom.Fantasy zone
有綠色之夢之稱的衛武營都會公園,歷經綠色革命打破軍事基地隔牆,讓林陰、綠地、草坡成為讓居民休息、為路人遮陰更是復甦生態的都會綠洲。真菌除了作為森林最常見的生物,也是維持森林生態的重要一環,藉由放大林間蕈菇讓民眾轉換視角,感受衛武營豐富又複雜的生態系統。
大小不同的蕈菇錯落在樹林間,點綴林道的左右,白天時隱身於綠意中,待夜幕降臨時閃耀著微光,宛如呼吸般緩緩律動,在靠近時倏然停止,像是害羞的屏住呼吸,只留下微弱的光線,待遠去後才緩緩恢復,重新閃爍光芒,走在其間,好似化身成森林精靈能與自然親密互動。
創作設計/台灣/莎米亞東/東騰凌躍


異站 Stop
「記憶也是累贅,它把各種標記翻來覆去以肯定城市的存在; 看不見的風景決定了看得見的風景。」—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
從旅人、在地人的視角出發,「公車站」成為一個每一個人在當代生活的共同記憶。無論是職人日常生活的通勤時,公車站是我們一天的起始也是結束;對於旅人來說,是對山中或是偏鄉異地的第一個印象,也是離開前最後的回眸;更是行人在當下需要休息或是躲避惡劣天氣的庇護所。
異站,以奇幻的70年代復古未來感蒸氣龐克燈光配色,搭配中性的車站建築元素,呈現出未知的年代感及地域性公車站。「光」不僅僅是藉由燈具呈現,任何自體發光的物件,都是可見光的一部分。眼前的樹林是衛武營公園,也可以是童話世界裡的異世界。
廖音喬/接上他的腿有限公司

高壓電 High Voltage
電作為21世紀生活的基礎能源,往往是隱形而不可見的。我們想像著在20世紀以前,人類的眼睛如何目擊這個大自然的龐大能量──雷電,而百年後,在電力設備成為城市文明最基本的建設時,我們又如何看待人造光為夜晚帶來的改變?《高壓電》隱匿於黑暗之中,以突如其來的光電閃現,在進步與災厄的徵象之間,重新思考自然與光的關聯。
創作團隊:謝佑承 X 王中原
專案經理:謝澤旻
金屬結構工程:德佳營造
燈光技術及顧問:丞豐光電科技


逐光山雲間-豌豆燈海迷宮 Chasing Light in Pea Maze
幻化來自豌豆魔法故事與記憶,構築一座結合動態竹光12M生態夢的方田。
透過綠地大樹與豌豆迷宮所展開的日夜風景,觀眾以身體行進體驗視野的變化,透過542支山林桂竹形構視線中的層層山景。
或見月夜,在黯藍的天空下,大地點播淡淡微光的旋律,依稀記得流變的星雲,曾給予歷身其境的你我,一座屬於自己的大地宇宙。
「逐光」–竹光,本作品透過光照設計延長豌豆日照時間,讓冬天的高雄也能培育鮮綠爽脆的豌豆,提供民眾豐富的農業觀光體驗經濟。照明技術為初級植物農業技術,也是農業經濟發展重要的指標。「逐光」作品的燈光設計轉譯夜照環保節能的創新,同時呈現藝術與農業結合的自然文化和體驗經濟美學。
創作者/田芛設計


蒲公英 Naked- Dandelion
於1997年成立NAKED創意影像公司,跨足電影電視、音樂視頻、廣告及公共空間,並辦多場大型藝術展演活動,他的創作擅長結合日本傳統與現代藝術,近年的作品「Flowers by NAKED 光影花卉」及「TokyoArt City 光影東京!」皆深受大眾喜愛。
Dandelion為一互動藝術作品,重現人們對蒲公英許願的模樣,當觀看者呼氣在藝術裝置上時,Dandelion的棉絮會飛到空氣之中。這個簡單的動作是一種非語言的,普遍的經歷,每個人從小就記得的體驗,並且與任何國籍,語言或信仰都無關。
創作設計/日本/Naked Inc./嘉登會展統籌

摩登時代 Modern Era
此創作取材自高雄在地的藝術人文、鄉土民情、地景、特產等高雄印象景色,結合古今新舊的地方特色,如高雄八五大樓到全新啟用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圖案還包括高雄市的各個地方特色,壽山上活潑可愛的台灣獼猴、美濃紙傘、戲獅甲、卡那卡那富族原住民、茂林蝴蝶谷。在音樂上,結合高雄地方特色,保留在台灣人腦海裡的記憶聲響,展現台灣人堅毅、多元、創意的精神象徵。
作品以圓形的循環樂譜為概念,形象上也很像在留聲機上轉動的黑膠唱盤,用音符拼成圖像,燈光裝置上會有如黑膠唱盤般旋轉圖像。
在科技的應用上,結合AR的形式,掃描現場的QRcode就可以在白天的時候也觀賞這件作品的樣貌與音樂,在現場,除了燈光裝置可以與觀眾互動之外,也有AR擴增實境的應用,可以與觀眾拍照打卡互動。
創作設計/臺灣/郭佩奇/嘉登會展統籌

空氣人 Aerial Being
《空氣人》是一個以捉摸不定的空氣作為素材的彫刻作品。空氣,雖然無法用肉眼看見,但實際上卻是充滿各種分子,是一個若有若無,充滿不可思議存在感的材料。《空氣人》就是,你第一眼看到它,離開現場後,腦海中若有似無的那個人。
創作設計/日本/鈴木康広/嘉登會展統籌



湖映森光 Fantasy Lake
衛武營公園中的北湖化身成為光影最佳的演繹空間,利用多層次的佈光,森林鏡射湖面的水上倒影,將會是這次光影劇場的設計重點,透過森林與光影設計,可感受到衛武營北湖斑斕色彩波動的氛圍。高聳茂密的樹冠,形成天然包覆的深邃廊道,藉由光色的暈染,讓參觀的民眾彷若置身於四季變幻的時間隧道之間;也藉由樹影光廊的引導,讓民眾走進另類的自然「光之穹頂」。
創作設計/臺灣/車克謙/光創演繹

弧零:月食 Arc Zero: Eclipse
James Tapscott 自2017年於日本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發表「Arc Zero – Nimbus」後,開啟「Arc Zero」的系列創作,這個藝術裝置已經在八個不同的國家以不同的形式展出。”Eclipse”是 Arc ZERO系列中的一個版本,這個藝術裝置有著一個中空的半圓形主體,並加有霧化器。它搭建在水景邊,利用水中的倒影創造了一個完整且對稱的圓形霧環,並在夜間像火一樣的發光。 Arc ZERO: Eclipse 懸停在空中,模糊了它所在空間的地平線,為觀者創造了深刻的感知體驗。
水和光是 James Tapscott 眾多作品中的兩個主要元素,這些材料在Arc ZERO: Eclipse中的搭配是十分獨特的,如此普遍的材料竟然能出現如此卓越的效果,真是太奇妙了。這種獨特效果的實現方法,僅僅是通過化繁為簡,讓作品的元素(水、光、空氣或風)成為它們自己來實現的,而不是試圖用過多的技術來控製或操縱它們。這種精簡的設計理念允許了藝術品周圍的環境通過藝術品與觀眾”溝通”。
創作設計/澳洲/James Tapscott

映象寫真館 Kaohsiung Imagery
用美術置景的手法,進入虛實交錯的奇幻寫真館中,大型照相機帶我們飛越200 年回到打狗港之前仍默默無名的淺水港灣,留下一幀回憶。
許英光

光之舞 Dance of Light
運用動態捕捉的新型態創作,結合新媒體科技與環境場域,透過手臂舉著65吋大型顯示器,彷彿是巨人用著手機拍著體驗者,讓虛擬影像以AR呈現在觀者的周圍,讓每個人就像是進入到作品之中。
將客家具體意象經轉化為客家精神貫穿整體,以內在的情感敘事架構,巧妙融合了客家元素及音樂,透過藝術的創造力與互動性,喚起人對於物件之間虛實交錯的想像,展現科技和藝術的跨域結合,及多元文化的兼容並蓄。
創作者/黃心健
技術團隊/樂飛特 X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熱氣球 Hot air balloon
象徵夢想升空的熱氣球,座落在童趣大道的中段與終點位置,即將帶著小朋友的希望起飛。每晚位於樹林深處的巨型熱氣球,燃起熊熊火焰,讓小朋友在歡樂振奮的樂曲中,跟著音樂去旅行!
創作設計/臺灣/飛能科技有限公司
作品統籌/嘉登會展

我那天打翻了一杯珍奶 Bubble Tea Wonderland
「我打翻的珍奶,是螞蟻的派對!」
本作品邀請參觀者化身為螞蟻,藉由燈光、聲響的沈浸式設計,結合AR濾鏡互動,觀者將穿梭於珍奶樂園之中,參與屬於螞蟻的珍奶盛會。
集刻互動媒體與擅長兒童文化設計的Studio uno聯手打造,透過動態構圖重現打翻珍奶的瞬間,並結合互動科技及放大尺度的裝置,創造出螞蟻的視野,用童趣的角度重新詮釋「我那天打翻了一杯珍奶」。
創作設計/臺灣/集刻互動媒體、Studio Uno/嘉登會展統籌


萬花筒裡的悄悄話 Kaleidoscope Whispering
甜滋滋的糖果不僅是小孩快樂的來源,也是大人找尋童年記憶的開端。
透過兒時童玩的萬花筒,窺探繽紛純真的內心世界,藉由萬花筒旋轉變化,將悄悄話的聲音轉化成視覺感知,使民眾透過絢麗既童趣的影像與暖心俏皮的話語,感受孩時淘氣可愛,讓這份會心一笑的感受溫暖陪伴著。
創作設計/臺灣/奧圖碼 x 光癮嗜艷/嘉登會展統籌



菊花夜行軍 100米花廊光譜 The Night March of the Chrysanthemums
作品以交工樂隊-林生祥老師創作『菊花夜行軍』一曲唱出當年美濃在地返鄉青年阿成種植菊花的情景,隨著歌曲旋律夜裡盞盞燈光下的菊花田,幻想自己是個司令官,號令菊花們好好成長,將來賣個好價錢。這張專輯是台灣音樂史上最特別的專輯之一。
早年種植菊花時逢台灣退出GATT,而美濃也因為菸草沒落而轉型種植菊花。這陪伴我們走過上半世紀的經濟作物如同早一輩人的記憶。沿著高速公路兩旁的一片片的電照菊花海,也是許多北漂人的記憶,夜間的奇特光海就像指引回家的燈火,而菊花透過光週期照光的生長原理也是菊農們重要控制切花高度與市場價格的重要來源。作品為呈現農村地景而創作,讓光照菊與思鄉情做一呼應,如同光之菊花夜行軍。
創作設計/花開自然-黃淑娥



店家資訊
名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官網
電話:+886 7 262 6666
地址:830高雄市鳳山區三多一路1號